在我那個年代的小學時期有著一種逞罰──課堂說話的學生被老師罰站在原位上,直到抓到其他講話的同學起來罰站後才能坐下,此舉往往搞的全部人(除老師外)動則得咎。

gantz_movie.jpg  

隻要是漫畫迷(至少在宣傳期間)多半會對這部電影抱持著高度興趣,或多少期待劇情能透露一絲點原作當中所營造而未解的懸念。熟悉說故事手法的劇迷,大緻也會揣摩個一二。由於原作仍在連載中,電影能做的不外乎預留伏筆,待隔一兩年後來個續集;或者就目前《殺》片看似一氣喝成,利用上、下集承先啟後給個新結局交代大眾。例如幾年前的「死亡筆記本」翻拍電影,另闢途徑作出其他角度的詮釋。事實上,會買帳的恐怕大多不是原作漫畫的FANS。

電影的上集約九成以上與原作同,異議則是出在下集。結局的畫面出現"PERFECT ANSWER"這自說自話的標語,估計讓許多死忠的GANTZ漫粉啼笑皆非。有意思的是中譯的片名,在其他華人地區被忠實的英翻中為「完美答案」,而在台灣則被翻譯為「完美抉擇」;吾不由得佩服國人的解讀才能,因為這呼應了電影編劇,畢竟不是所有看片的人都看過書(但是看過書的人,多半會看片)。

選角方面也顧及真人演員本身的戲路是否貼近劇情,是否能被多數看過原作的讀者接納。二宮和也與松山研一(原本譯為松山建一)的飾演都算到位。演員二宮和也比較活躍於電視劇,外貌中性溫和,既非花美男,也非粗獷漢;看到電影尾聲不由得感覺,二宮所飾的玄野計注定順理的該進入這種結局;或者更偏頗下論,編劇訂做出適切於二宮和也這種特質之演員的結局。另一位演員松山研一幾乎是近幾年電影的要角新寵,不少紙本作品,小說、漫畫真人化都有他的戲份。

然影音不同於紙本。電影有時間、尺度、成本、效益,等諸多現實考慮與社會責任。漫畫GANTZ內容偏重激烈的暴力、色情、'血腥,自然不宜放入大眾化的娛樂影音中。漫畫真人化或原作電視化都有許多無法兩全其美之處。即便作者都能比讀者有接受度,此種異議依然無地不在,也不會消失。相較於由美國人詮釋漫畫「七龍珠」,或由中國人詮釋東洋藝妓,以日本人自己詮釋本土作品,矛盾還是比較小。

因為錯過院線而選擇租片,避開了熱絡期,不論市場風評高低,建議將電影當成原作的支線創作。雖然科幻題材可以任意架空,但現實的發展卻難預料;曾有一部軍事日漫叫做「沉默的艦隊」,連載始於蘇聯解體之前;還有一部電影《蜘蛛人》,背景大樓在殺青後被莫名炸掉了。作品解釋太細節,未知BUG越大條。世界局勢的善變,就連宏觀犀利的策士,瞬間也可能變為看天吃飯的農人。將電影故事獨立出自成一格交代個結果,依個人看來,導演算是作出正確且幸運的選擇。《殺》片拍攝結束於311核災之前,原作卻還在連載,尚有機會修正無法自圓其說的BUG。電影創作不能如紙本創作,在「賞味期限」上有沒有太多彈性;該做的,還是該抓緊時間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新覺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