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文‧堺雅人


我在連續劇中飾演父親的角色。
家族成員有一對小學生的姊弟、
飾演媽媽的藥師丸博子小姐以及我。


兩位童星都是高年級生,也是可靠的後輩。
既可與他們討論演技,又不失童心。
我以他們為榮。


話說回來,我實在不懂「童星」這份工作的性質。
童星的年齡定義是幾歲?
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氣」有多少認知、
又如何看待自己是小孩子這回事?
諸如此類的問題多如牛毛。


我不瞭解因為我沒有當童星的經驗,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
小時候根本不自覺自己是小孩。


我沒想過自己是小孩或大人的問題,
每天就在關心菜單、交友圈和校園生活中度過。
直到某天有人對我說:「因為你是大人啊」,
我心想:「啊,是呀」。
或有人說:「真是個小鬼。」而默認所言甚是。
隨著這樣的情景反覆上演,我變成大人。
但正確來說,是週遭的多數決定義我什麼時候變成大人。


仔細一想,我現在也一無所知。
正值中年的我,平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是中年人的事實。
現在的我,無論在三餐、交友圈、工作,
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亦或是老化)。
當然偶爾也會跟著錶對時一樣,特別留意別人的腳步。
而這次飾演父親的角色,就有深刻的體會。
原來我已經到這把年紀了。


世上一定有兩種時間的存在。
一秒或一年,這種大家視為共通的時間。
而另一種則是依人而定,屬於自己的時間。
就某種意義而言,童星是個很不可思議的行業。
如果以手錶為喻,這是一種無時不刻都要對時的工作也說不定。


在能劇的世界,據說從小就要做發聲及體能訓練。
所謂的發聲練習,「就像溽暑的蟬般賣力揮動翅膀而發出聲音」。
能樂師觀世壽夫在散文中寫下這段文字:
「發聲練習並不要求要融入角色,更不需要技巧或趣味。
(中略)隻要將全身的力量投注於聲音,大聲地唱出來。」
「心とり心に伝ふる花」角川文庫


培養童星最好的方法就是有耐心的長期經營吧。
外行人如我雖然不甚瞭解,
但發聲、走位這些「表演的樂趣」對演員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
對於襯托了哪種角色、帶給觀眾歡樂等快樂,擺在後位也無傷大雅。


可惜的是,在連續劇拍攝現場毫無閒情可言。
隻要求「演得像樣」、「演技好」以及「有趣」。
當然這些都很重要,但我覺得如果過於「在意週遭的眼光」
而打亂自己的步伐,實在很可惜。


我希望這次一起合作的宇野愛海和吉川史樹都能順著自己的腳步,
成為很棒的大人。
當然我自己也是。
專屬自己而流瀉的時光,最後終究隻有自己能對此負責。
爸爸也會努力的。
一起加油吧!









又是一篇有趣的堺式哲學
從童星定義時間的種類,淺顯易懂又不失哲學的趣味
我想,堺桑為「マイペース」(my pace)【我行我素】下了很棒的注解
雖然認識這個字已久,但如果不透過翻譯,反覆咀嚼其意涵的話
不會有如此深刻的感觸

還有,童星的速成及扼殺也是很棒的議題
話說最近生吞多本冷硬的書籍<芝加哥學派、哲學類……>
但我無意嚴肅
哈哈哈

讀文科的人就要有文人的樣子
有鑒於最近迷韓國團有點離譜
為了導回日本的正道,還有重拾文藝氣息
所以振作地翻了堺桑的散文

希望堺桑能趕快再出新書
我需要新的刺激(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新覺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