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妹妹劇團年度大戲《李小龍的阿砸一聲》,其團長兼導演王嘉明以「阿砸」(音近台語;阿雜,意指:煩悶感)概括70年代臺灣民衆的心聲,該劇也是他與張榕容再度互助,兩人第一次相見是一起參與拍攝《橘色司迪麥-體罰篇》廣告,當時張榕容才十歲。

莎士比亞的妹妹劇團於2005年推出《麥可傑克森》,2010年重新改編從麥可傑克森三張音樂專輯:《顫慄》(Thriller,1982)、《飆》 (Bad,1987)、《危險之旅》(Dangerous,1991),詮釋80年代風行文化現場三大焦點和段落:「好怕」、「好壞」、「好危險」,並拼貼台灣的新聞變亂和通俗元素,比方:「綜藝一百」、「楚留香」、瓊瑤連續劇、小虎隊、土銀搶案李師科、奧運選手陳怡安、李福恩、霹靂車、獨唱曲《昔日會更好》,和台灣第一家麥當勞的誕生。

本年,導演王嘉明處理五月將首度登下台北國家戲劇院的作品《李小龍的阿砸一聲》,也是行使相似身手,將70年代盛行的民歌、劉文正、鳳飛飛、科學小飛俠與無敵鐵金剛、布袋戲雲州大儒俠、風行偶像李小龍、五股鄉箱屍命案等等融入作品。

他說,70年代李建復專輯龍的傳人紅極一時,他感興趣的是「龍下面的陰影」,當年中美斷交,海峽兩岸都自詡為「正統龍」,70年代末美麗島變亂,對「龍文化」展現不同的價值觀。

該劇回顧設計者周東彥默示,設計上不會指涉特定年代或時間,反而是用抽離的身手使觀眾感覺不那麼遙遠。

張榕容現場與演員阿Fa、高英軒示範剛好舞步與合氣道,她提到,每個演員都要身兼三到五個腳色,存在挑戰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新覺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