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威爾 Peter Weir 澳洲 


作品數:13

主題:社會、族群、歷史、成長、體制、對立、和諧

影響:無

啟蒙電影:無

大師之作:能夠都是

地雷之作:無

你能夠再看一次:「蚊子海岸」和「劫後存亡戀」

你能夠沒看過:部分

得獎記錄:英國電影獎最好影片(「春風化雨」)、兩屆最好導演(「楚門的天下」和「怒海爭鋒」)、凱薩獎最好外國片(「春風化雨」)和澳洲電影中心最好導演(「加裏波底」)

萬眾等候進行中:無

最愛用演員:梅爾吉勃遜、哈裏遜福特和艾德哈裏斯(2)

從我接觸電影以來,彼得威爾已經是個擁有「證人」和「春風化雨」等擲地有聲傑作的大師,但我真正認識他卻已是將近世紀末,讓金凱瑞失利轉型的「楚門的天下」,他的純熟技巧再度獲得影藝學院認同、入圍奧斯卡最好導演,遺憾口碑極佳的本片並沒有入圍多項大獎,搜羅贏得金球獎的金凱瑞也被忽視。


進入新世紀後,我在2003年台北電影節時失掉一睹他在澳洲的劈臉期作品「吃掉巴黎的車」和「吊人岩的野餐」的機會,從這兩部風格迥異的作品,就看得出威爾處理各種題材的伸縮自如,這點使他比同期的布魯斯貝瑞斯福和菲利普諾伊斯,更多了一份不受限於類型或地區的思路。


他在澳洲的大製作「加裏波底」被譽為澳洲史上最好戰爭片,也將副角梅爾吉勃遜一同帶到好萊塢,描述印尼政變歷史的「危險年代」再度廣獲好評,片中反串失利、贏得奧斯卡最好女副角的琳達杭特,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他也讓哈裏遜福特首度跨足演技派領域、問鼎奧斯卡影帝,羅賓威廉斯的睿智導師形象留名影史、法國影帝傑哈德巴迪厄首度英語演出失利風靡美國觀眾(當然也因為同年的「大鼻子情聖」),以史派克李的「為所應為」出道的蘿西裴瑞茲,也因在被台灣院線疏忽的「劫後存亡戀」中的博大表現入圍奧斯卡最好女副角,艾德哈裏斯的自負製作人形象也讓人印象深刻。


耗時五年的又一大製作「怒海爭鋒」,威爾找上澳洲同鄉羅素克洛,本片入圍十項奧斯卡大獎,令他再度風光一時,遺憾表現傑出的演員全被疏忽,在多年來許多計畫無疾而終後,他終於將在七年後的今年推出新作「從容之路」,描述一群在二次大戰時從西伯利亞糾合營逃脫到印度的戰犯,搜羅柯林法洛、艾德哈裏斯、吉姆史特吉斯、莎雪羅南等老將新秀,必定又是一場演技盛宴。


長片作品年表:

劇情長片:

1974 吃掉巴黎的車 The Cars That Ate Paris a.k.a. The Cars That Eat People

1975 吊人岩的野餐 Picnic at Hanging Rock

1977 終 The Last Wave a.k.a. Black Rain

1981 加裏波底 Gallipoli

1982 危險年代 The Year Living Dangerously

1985 證人 Witness

1986 蚊子海岸 The Mosquito Coast

1989 春風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

1990 綠卡 Green Card

1993 劫後存亡戀 Fearless

1998 楚門的天下 The Truman Show

2003 怒海爭鋒:極地伐罪 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2010 從容之路 The Way Bac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新覺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