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曲以及其晚期作品,請參閱本台「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曲」一文。

貝多芬開始創作作品186曲,是在1790年代的後半期,並於1801年出版。海頓在179969歲時譜寫弦樂四重奏曲作品771801年創作神劇「四季」。莫劄特則在1791年譜作安魂曲、單簧管協奏曲、歌劇「魔笛」等作品。這些音樂但凡很稚子的作品,在其根蒂根底的是古時上級社會的優雅,樂音似乎也令人感覺到華貴充實,平穩不勃。而30歲的貝多芬第一次呈現活着人背後的弦樂四重奏曲,卻帶來很大的衝擊。堅強的凝結力與會集力,激烈的周到表現,其中又有悠然的優雅,這些身分都部署得很均勻,而把聽者身不由己的引進音樂的世界。

1F大調弦樂四重奏曲並不是貝多芬譜寫的第一首弦樂四重奏曲。第一首是第3D大調,隻是在出版作品186曲時,聽從伴侶的建議,把F大調的一首放在末端頭做為1號。實現第1F大調第1稿的時間至多在1799625從前,出版前還在修改。貝多芬與他的伴侶把這一首放在末端頭,或者是企圖以此曲給衆人一個衝擊,一鳴驚人,而這首作品的確也達成這個任務。

這首作品共有4個樂章,除第2樂章外,都有開闊開朗明亮的曲風。

1樂章:燦爛的快闆(Allegro con brio)

全樂器以齊奏提出弱音的第1主題。這一瞬間,音樂裡出現海頓與莫劄特未曾有過的世界。聽者一開始就被拉進貝多芬的緊張世界。這一主題間接洩漏表現心裡的嘀咕。嘀咕兩次之後,第1小提琴跳到高8度的音域,流暢的唱出第1主題,而另外三者給他附加美麗而豐裕的和聲。之後,又以齊奏提出開頭的音型,但這一次是以強音提出。然後,美麗的音樂含着緊張感暢流上來。光是開頭的20小節,聽慣海頓與莫劄特的聽眾,就會受到很大的衝擊。這種衝擊很像史塔溫斯基的「春之祭禮」首演時,給當時聽眾很大的衝擊一樣。平靜的祈禱、衝動的吶喊、喜悅的笑臉等周到間接表現在音樂中,聽眾的心情與貝多芬的音樂發生共鳴,不知不覺聯結在音樂裡。第2主題是附有圓滑線的溫柔旋律,四把樂器似乎在很親密的談話。

到開展部,除了緊張感外,還表現激烈的周到。這是海頓與莫劄特所沒有的貝多芬風格密度很高的音樂。到開展部初階,第1小提琴開始奏出8度的降落音階時,大提琴刻出那出名的命運動機的節奏。這單純的8度降落音階逐漸減少氣力,再加回升音階而使音樂昂揚,最後衝進再現部。

再現部與呈示部開頭徹底一樣,由全樂器齊奏第1主題開始,隻是這一次不像呈示部那樣弱奏,而是以強音演奏。這一局部是第1樂章音量最大的局部。趁開展部的緊張感與興奮衝進再現部的音樂,不一會兒就轉為弱音而平靜下來。再現部並不單純重複呈示部,而有種種變化。

貝多芬謹慎呈現活着人背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開始得十分勝利。他給當時的愛樂者出乎猜測的驚嚇、猜忌、刺激、感動與狂熱。以開頭的兩小節動機發展整個樂章的材幹,也預示貝多芬後來的作曲技法。

(Alban Berg 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KFzy7tEXu4
(
Quator Mosaiqu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T3llpugkfs

(Clarinet ensemble Sonorit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ke7z7WDjAo

 

樂譜:

http://imslp.info/files/imglnks/usimg/a/a7/IMSLP01542-OP18_NO1_1stMvt.pdf


2樂章:深情而熱情的慢闆(Adagio affettuoso ed appassionato)

據說,貝多芬寫這一樂章時,心裡想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墳墓場景。在這時期的貝多芬來說,這是很少有的悲慟意念。

這一樂章與存在衝擊力的第1樂章成對比。第1小提琴在d小調3連音符的和聲伴奏上,唱出充滿悲傷的旋律。這種音樂,與莫劄特的這類音樂很不一樣。這旋律從延長的樂音緩緩回升到低音。到樂章最後,音樂從弱音轉為強音,再以最強音吶喊,然而馬上轉入弱音,最後以最弱音結束。這像是從心底下絞出悲慟周到後,力盡而停下來。

(Alban Berg 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frC6C_hM7s

(Quator Mosaiqu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xHLVA4K-gw

樂譜:

http://erato.uvt.nl/files/imglnks/usimg/2/24/IMSLP01543-OP18_NO1_2ndMvt.pdf

3樂章:詼諧曲:甚快闆 (Scherzo:Allegro molto)

貝多芬在周到濃郁的第2樂章之後,不部署優雅的小步舞曲,而安置了成對比的詼諧曲。這種做法,正給聽眾覺得他呈現的是嶄新的弦樂四重奏曲。這應當給當時的聽眾不小震撼。貝多芬以爽利的音樂轉換聽眾的心情。

(Alban Berg 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HycoVpBO6U

(Quator Mosaiqu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b9L93bi77M (34樂章)

樂譜:

http://216.129.110.22/files/imglnks/usimg/2/2d/IMSLP01544-OP18_NO1_3rdMvt.pdf

4樂章:終曲:快闆 (Finale: Allegro)

貝多芬在中期以後作品的終樂章,每每是逼人的有力音樂。在這首第1弦樂四重奏曲裡,雖然不乏貝多芬的成分,但還是傾向海頓的樣式。

樂章開始於第1小提琴緩慢的3連音符,其圓滑旋律與接在其後由四弦斷奏的短脆樂音,呈現一種爽利感。這3連音符音型與斷奏音型在這樂章中到處出現。中間也會出現很溫柔的旋律,這種地方很會感覺到貝多芬的風格。這一樂章有海頓的開闊開朗明亮與莫劄特的優美,雖然不是奏鳴曲式,卻有奏鳴曲式般的長大架構,並有對位法似的緊張感與逼人的尾聲,這也會令人感覺到貝多芬的風格。

整曲4個樂章聽來,會令人覺得弦樂四重奏曲踏入新的境界。

(Alban Berg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y3xcKPYBQU

 (QuatorMosaiqu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b9L93bi77M (34樂章)

 

樂譜 http://imslp.info/files/imglnks/usimg/f/f2/IMSLP01545-OP18_NO1_4thMvt.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新覺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