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翻到的論語章句位於論語這本書的地位很負面,在學而篇裡,「子曰:小人不重則不威學而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有心不放標點,因為我個人覺得過去老師教的〈或說絕大全數的論語注釋書籍〉的標點有問題。先來看看集體是若何標點和解釋這段:

子曰:小人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小人,假設不穩重,就不會有威儀,他所學的也就不切實際,任何人做人任事,都必須要以忠誠信實為主,不要結交不如自身的朋侪,有了錯誤,須有不怕煩難的肉體去改正。

有個林教師比年來很積極的在新譯四書,也很高慢自身的解釋和過去的解釋不太一樣,而他對這一段的解釋為--孔子說:「假設在學習任何事務或做學問時不紮實,做人不自重自愛,舉止輕浮;大概,學習綱常倫理不深刻,不懇求自身卻懇求别人,那麼,別人是不會恭順我們的。我們講榮耀,對人真心,不虛偽。結交的朋侪都比我有德行;我願意承受别人的諫言,改進自身的過錯。」

而這兩種解釋其實都有問題,因為他們段句的標點地位我個人覺得很有切磋的必要。

我們都知道,孔老役夫對於「小人」的懇求是很高的,在他的觀念裡,一個已經堪稱小人的人已經具備了某程度的德行與修養。所以孔子假設提起了「小人」,就絕對不會是指那種不穩重、不自重自愛的人,所以這兩種解釋一開始就和孔子的思維分道揚鑣了。

而我給這句話的標點應該是「子曰:小人不重則、不威,學而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解釋應該是:

孔子說:一個小人行為處事不會有多重的標準,令人折服他是因為他的德行而不是用威嚇的方式,做學問不會侷限在狹小的範圍裡不知變通,隻若是吻合忠、信的原則,就是小人學習的對象;小人也不會和理念差異的人交朋侪,而有了過錯也會勇於改過遷善。

重則」:多重的原則
」:威嚇的才具
」:固定不變的

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所謂的三人傍邊有好的,也有欠好的,能知道對方欠好之處,也就是知道對方比不上自身之處在哪裡,可見他並沒有主張隻能和比自身強的人交朋侪,因此文中的「不如己者」不克不及解釋成「不如自身」或「比自身德行好」,而應該解釋成「和自身抱持的理念差異者」,「無友不如己者」也就是孔子說的「道差異,不相為謀」了。

看論語傍邊孔子在講「小人」的時候,但凡告訴人家「小人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小人該怎樣怎樣」,而孔子讀易經讀得透徹,許多的時候他的主張是人必須主宰原則但是活學活用,與時俱進啊!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創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新覺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